湖南省麓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电话

新闻动态


服务热线:0731-83078335
邮箱:10485842@qq.com

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动态
担保公司“零代偿”能否依然?
作者:编辑 来源:未知 日期:2015-2-9 人气: 标签:

  导读:2013年,担保公司实现“零代偿”,今年能否继续保持?在担保风险呈上升趋势的当下,对于“零代偿”业内人士也缺乏信心。

近些年,担保业乱象频现,业内规范整顿也在不断进行,在一定方面取得了进展。2013年,担保公司实现“零代偿”,今年能否继续保持?在担保风险呈上升趋势的当下,对于“零代偿”业内人士也缺乏信心。担保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,出现代偿也正常,只是要控制在一定规模之下,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。

    听到有担保机构去年代偿为零,您会作何反应?“当年出现代偿的当年回收没有计算在内。”“现在整体上都是代偿上升。”“没做业务肯定零代偿。”还有一个成立十余年的行业“佼佼者”表示:“我们公司2012年代偿率2%。,2013年1.6%。,远低于2012年1.3%的行业整体水平,但做到零代偿真不容易。”在担保危机高发的当下,记者获取的担保业界声音中,质疑多于相信。上述事情起因于河南省担保集团的一则消息。该消息称,该公司2013年融资担保业务“零代偿”,这种担保机构普遍难以实现的业绩是否真实?该公司又是怎样做到的呢?

   代偿率只是衡量流动性一方面

  “零代偿”是如何计算出来的?“当年代偿总额除以当年截保额则为代偿率。”河南省担保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宇说:“也就是说,我们从2012年新增的12亿元担保额,到2013年截保时没有出现一笔代偿,包括一些半年期的承兑汇票、4.6亿元2011年做的中长期项目都顺利截保。” 王宇告诉记者,公司2011年和2012年代偿率都控制在1.5%以下,低于行业整体水平。而自2010年以来,公司直接担保责任余额呈现增长趋势,近4年直保余额分别是15.96亿元、28.6亿元、49.6亿元、61.3亿元。

     但王宇同时称:“去年代偿率为零,这并不表明我们代偿余额为零。目前公司代偿余额是3100万元,主要是2011年和2012年产生的还未化解风险的部分。但这只占到公司净资产比重的0.8%,这个数据是除了代偿率之外,衡量担保公司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。” 据业内人士透露,有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2亿元至3亿元,代偿余额已经超过1亿元,占净资产比重达到30%甚至更高,在这种情况下,担保机构的流动性已经下降,再出现风险实际上已经没钱支付了。

   后续风险隐忧仍存在

   去年实现“零代偿”,记录能否在今年继续保持?“去年中长期项目有17亿元,今年要截保的约有5亿元。”王宇说,“担保代偿有滞后性,风险往往在下一年度的财务状况中才能有所反映。”

   在担保风险呈上升趋势的当下,对于“零代偿”业内人士也缺乏信心。“担保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,出现代偿也正常。只是要控制在一定规模之下,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。”某监管人士告诉记者。在分析当前担保业存在的风险时,王宇认为,经济下行,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,其中以资源型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。企业融资互保圈频繁出现危机,使得中小微企业融资雪上加霜。

   另外,今年金融机构有一个明显变化,“对中小企业贷款费率平均上浮40%以上,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平均达到13%以上,加上担保费就是15%,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承受的。”王宇表示,“相当一部分企业为维持正常运行,被迫到资本市场融资,或做民间借贷,这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和风险,可能导致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增加。”

   事实上,银担合作不对等所造成的风险隐忧,是一个长期困扰担保业的问题。“担保介于企业与银行之间,担保公司直接为贷款风险兜底,但仅收取担保金额1%至3%的担保费,风险与收益不相匹配,导致去年以来大量担保公司勉强生存甚至出现亏损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说。

   担保谋求“自救”

   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,担保公司如何走出困境?王宇所在的公司摸索出“融入企业,过程控制”的风险防范之道。“工作一定要做扎实。比如,我们参股了100多家县级担保机构,中小企业大多在这些县级机构里;我们要求地方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但提供反担保,同时加强对当地企业的监控,对企业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,跑不了。”王宇说。

   还有的地方担保机构开始寻求政策保护以打破担保困局。担保业内人士建议,需要构筑一套由政府引导的再担保体系,并明确银行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摊机制。但是担保机构也要从增强内生动力着手,因为从目前情况来看,很大一部分担保机构的顶层设计思路不清晰,对短期和长期发展缺乏前瞻性;从内部管理层面来看,国内的大部分政策性担保机构仍在某种程度上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,市场化程度较低,而很多民营担保机构则在规范管理上缺乏信心和诚意。

   结语:在担保危机高发的当下,面对“零代偿”,更多的业内人士选择了质疑的态度,更缺乏信心,担保业未来如何打破困局,发人深思。